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渤海装备:“智造”线诞生记
    □ 汪亚萍 焦华欣

    产量突破8000吨/月,技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摘得2021年度中国石油集团精益生产标杆工厂称号。渤海装备专用管公司制管一厂P7套管生产线从基建施工到全线调试,再到第一根成品管下线,仅8个月时间。这不足60人的石油制造工厂经历了怎样的淬炼——

    2018年,“渤海装备专用管公司制管一厂P7套管生产线精益生产提升技术改造项目”启动;2019年,开启智能化、数字化项目建设;2020年,生产线通过产能测试,月产石油套管达6500吨;2021年,连续3个月破历史纪录,比原设计目标提前3个月实现达产10万吨产能目标。

    党建工作

    与项目工作无缝对接

    制管一厂生产线是渤海装备公司确立“5+1”产业定位后打造的标杆性油气井管业务生产线,备受装备行业关注。2019年,面对中国石油双百改革形势和市场调研结果,渤海装备公司果断决定在石油专用管公司建立一条数字化智能套管生产线,尽早投产、尽快创效,打造渤海装备公司的标杆生产线,加强行业话语权。

    项目58人,有17名党员,项目部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瞄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统领,以党建标准化、教培多样化、考核科学化、先锋典型化为标准,与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全力打造数智化党支部。

    针对资金缺口难题,项目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控投资,对老厂房内三台老空压机组、天车、龙门吊、电动平车逐个维修,节省资金800多万元,盘活了闲置资产。

    建设关键期,全体党员个个像“拼命三郎”:勘查现场、校对图纸、检测桩位质量、技术研讨、编程、商选……

    当时55岁的老党员郭连成已从科级退居二线,但得知新项目困难重重的消息后,他主动请缨,坚守质量技术领域,连续两个月废寝忘食攻技术,将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拿下,然后边干边教大家,最终完成了初始化设计方案和设备造型。

    施工规范兜里揣、材质手册手里攥,在那段攻坚的日子,党员的高标准和精气神给项目建设带来了生命力。

    旗帜领航

    与全员提素双效迸发

    智能化生产线建设的核心技术门槛高,当厂房与设备规格确定后,合作方再次将设计呈现给项目部,按常理,设计单位是专业人士,配合设计方购置生产线上的设备就可以,但项目党支部对生产线的点点滴滴如同培养孩子一样,人人倾注心血。从一个阀门的品质到一个传感器的位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深更半夜常常为一个设计细节讨论得不亦乐乎。最后,设计阶段完成关键设备技术文件和图纸达130份、选商和调研报告47份、员工培训方案23份,一套生产线上98%的设计被优化。

    亲自编辑程序,使党员骨干的业务水平飞跃:个个熟练装置操作,设备厂家把P7生产线的程序设计当成了样板,在同行业同类生产线建设时,从这里请技术人员帮助进行新生产线的设计优化。

    在新装备采购时,P7项目组对非标产品生产线的辅助传输机构去同行的生产线上询价摸质量,逐一细化装备的品质和价格,再与厂家谈判,使生产线设备比同行同类同期建设单位节省35%的成本,对非标设备200多个液压件指定性能可靠的知名品牌,对40多个液压阀组也进行了品质升级。

    产线联调期间,为带动全体员工实现“能、智”双提,示范岗党员邱百松号召全体党员:“要想大家跟着上,先虐自己千百遍!”

    靠着这股精气神,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厂家工程师过不来的局面,党员们用手机远程视频请教,自己动手安装调试;遇到工程师进厂指导,同志们成为了一个个虚心请教的“小学生”,缠着工程师反复请教、反复实操演练到深夜一两点,争取短期内把“老师”的本领学会。靠着这种“死缠烂打”,他们很快熟练掌握了全线设备的操作和维保技术,使设备提前调试到位。

    人员的管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是最难的。面对智能化设备操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让来自各传统生产线不同岗位的员工尽快熟悉这套生产线,减少质量风险,实现本质安全?

    党支部召集全体党员研究对策,将整条生产线分为6个党员示范工区,党员分别立下“军令状”,必须在1个月以内让全体岗位人员操作技能和智能设备管理技能“双达标”。

    随后党支部建立了“移动+固定、线上+线下、课堂+现场”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平台,又把16个党员分成8个工区,以导师带徒和劳动竞赛方式,按天计算技能水平,每天业绩上墙。比如,学习控制台的基本操作,当天学习当天考核,考核结果上墙。那段日子,党员们学技术、教同事、解难题、啃英文资料累到席地而眠……

    组织建设

    与生产经营聚智汇力

    生产线试生产期间,是正式投产前最较劲的日子。党支部成立了效率型班组、技术型班组、猛将型班组和黄牛型班组,使管型切换时间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到30分钟,换型效率提高83.4%,在解决生产线换型瓶颈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时效,使制管一厂在月产6500吨的基础上,产能效率提升19%,连续4个月突破月产8000吨。

    那段突击的日子,项目部办公室每天灯亮到凌晨两三点。当时电器专家程松的女儿正高三备考,爱人工作也忙,他为了工期,会议室支一张行军床,一住一周,完成了1000多个传感器、关键零部件的布线布局、确型。因劳累过度,有一段时间他天天低烧,同事劝他休息,他怕耽误工期拒绝了,后来同事们硬把他拉回家,2天后他又回来了。面对单位电脑办公速度跟不上窝工的困局,他自费1万多元买了工业用笔记本,成功开发了远程预警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线运行故障的远程智能预警和快速处理,在同行业MES系统应用中实现零的突破。

    2020年4月10日,生产线联调顺利完成;4月20日,P7智能生产线首批P110成品石油套管下线;在党支部组织的市场保供劳动竞赛活动期间,产能再次突破至月产8000吨,在设计用工减少30%的情况下达到了设计产能,工作效率是传统石油套管生产线的3倍。

    生产过程中,分厂厂长宗 树强带领的创效班组使P7生产线故障停机率下降17%,生产线产能效率提高42.9%,月产值增加1800万元。

    P7生产线对比同行业创下“建设工期缩短6个月,智能线联调周期缩短6个月,成品下线周期缩短4个月”的战绩。

    党支部书记马凤兴说:“创业阶段的支撑力量不仅源于‘数智化’支部建设,还来自于支部‘超频’赋能凝聚的团队奉献意识。”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