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盯“双碳”目标 稳步推进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 |
|  |
|
□ 本报记者 孟莹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当前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动力。2021年12月8日~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会议将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列为2022年重要经济工作任务。
实现2060年碳中和愿景时间短、任务重
近年来,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约12亿吨标准煤;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6.8%,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4.3%,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
站在能源转型变革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中国石油集团于日前发布了2021版《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简称《能源展望》),首次以2060年为着眼点,聚焦碳中和目标,系统探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趋势与路径。
碳中和碳达峰要求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无碳化深度调整,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化石能源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大幅上升。《能源展望》预测,在可持续转型情景下,2030年后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步入峰值平台期,约42亿吨标油(60.1亿吨标煤),2060年逐步回落至40.6亿吨标油(57.9亿吨标煤)。而能源供应主体应从煤炭为主的“一大三小”向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转型。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增至26%左右,2060年增至80%;煤炭占比持续下降,2030年降至43%,2060年降至5%;2030年前石油占比稳定在18%,2060年降至6%;2030年天然气占比至12%,2060年降至9%。
但是,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禀赋是富煤、缺油、少气,目前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每年5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占比分别为57.7%、18.9%、8.1%,非碳能源的占比仅为15.3%。
此外,根据国家相关统计,我国10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电(供热)占比45%,建筑占比5%,交通占比10%,工业占比39%,农业占比1%。发电(供热)的主要终端消费者为工业(64.6%)和建筑(2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终端排放源主要为工业(约占68.1%)、建筑(约占17.6%)和交通(约占10.2%),终端用能是实现“双碳”的关键。
想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对于现在还未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完全脱钩的中国而言,时间短、任务重。
因地制宜走好低碳转型路,完善多能互补的协同安全保障机制
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能源转型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能源论坛(IEF)前秘书长孙贤胜在《能源展望》发布会上表示:“不同国家的能源禀赋和一次结构是不一样的,在能源转型进程中要考虑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能搞运动式的转型,这肯定是不行的。”
2021年席卷全球多个国家的能源危机,再一次警示人们转型过程风险重重,必须统筹好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能源展望》也将中国能源系统实现零排放目标分为3个阶段,即2030年前为碳达峰攻坚期,2030~2050年为碳减排加速期,2050~2060年为碳中和决胜期。
“统筹协调是最重要的。”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调,要统筹推进、要分类指导、要把握节奏,特别是把新能源的发展和传统能源的应用更好的结合起来。”
中国石油集团发展计划部副总经济师朱兴珊表示:“统筹做好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发展,是确保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前提。”
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跨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即2020~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碳中和约束对实现两个阶段的目标的质量带来机遇和挑战。
《能源展望》指出,煤炭中短期消费稳中有降,未来将发挥应急兜底保障作用;石油中短期消费继续增长,未来凸显原料属性;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未来将作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最佳伙伴”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稳定器”;非化石能源将成为能源供应主体。
在今后一个相对长的能源转型期内,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与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将相向而行,需要建立完善多能互补的协同安全保障机制。
《能源展望》认为,我国“油稳气增”的主基调不会变,国内油气产量也长期发挥压舱石的作用。未来,油气勘探开发更加突出老油田的挖潜,例如提高采收率,更加突出深层和超深层的资源,更加突出非常规的资源。
此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节约优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能源强度)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代表《能源展望》主创团队,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主任工程师王利宁表示:“我国要实现零碳排放目标需要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一是加快节约用能,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加快突破关键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技术创新与能源合作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选项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我国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大国责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和国内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共同影响下,实现“双碳”目标将成为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引擎。
《能源展望》指出,CCS/CCUS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选项,但当前我国CCS/CCUS技术的发展距离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未来几十年,CCS/CCUS技术如果没有重大突破,无论是欧洲实现碳中和,还是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都是难以实现的。”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如是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戴彦德表示:“未来要开发能源系统生产端的CCS/CCUS技术,包括重大的保温技术和智能化的技术。例如,考虑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给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从而产生氢来生产甲醇。”
新能源科技革命将成为能源转型新机遇,而终端电气化与电力低碳化协调将共促“双碳”目标实现。
根据我国终端用能结构,《能源展望》也为终端用能部门指明了方向。
工业部门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集约循环经济,用好绿色产品设计、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推广先进高效技术等重要手段,加快工业用能体系重构,不断减少化石能源直接利用比例。
建筑部门需避免城镇建设无序扩张,提高建筑寿命,改进供暖方式,提高建筑节能效率,发展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网络,促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直接利用以及电能、氢能、热能等二次能源占比的快速提升。
交通部门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绿色交通分担率,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水平;需加大电力、氢能、生物质能等零碳技术的应用。
电力部门需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技术研发,降低系统成本,提升火电机组运行的灵活性,大力发展气电、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灵活性电源,支持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除了必须协调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平衡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统筹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外,还要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皎表示:“全球要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各国应该共同应对、共同进退。同时,在国际合作中,要平衡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两个市场统筹起来,为这个碳中和作好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