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智库专家看世界



    要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统筹能源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坚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

    

    人民日报社

    如何更好地端牢能源的饭碗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只有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充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才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统筹能源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应该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保障能源安全是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统筹能源发展和安全,就要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保持国内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增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保障能力。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能源结构和系统形态将面临巨大变革,短期内需要承受转型与变革的阵痛,但从长远看,碳达峰碳中和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只有稳妥有序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才能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要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健全能源储运调峰体系,促进区域多能互补协调发展。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清洁用能需求。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强国家能源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能源技术从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形成能源科技创新上下游联动的一体化创新和全产业链协同技术发展模式。要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在能源领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解决能源资源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和挑战。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能源重大领域协同科技创新,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就能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形成能源创新发展的“聚变效应”。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坚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发展合力。

    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也关系地球未来。促进世界能源供求平衡、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只有共同努力,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才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确保全球能源安全。

    选编自任平1月7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

    

    伍德麦肯兹

    2022年能源行业十大趋势

    全球碳价格将创历史新高。在长期气候政策基本面的推动下,包括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中国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内的合规市场中,碳价将于2022年持续上涨。各国政府为实现脱碳承诺,将继续提高当前碳税水平,并引入新的碳税政策。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实现净零目标的雄心将拉动对于高水平减排模式的需求,碳价将继续飙升。

    分布式光伏迎来显著增长。发展分布式光伏将成为全球许多重要市场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分布式光伏的快速发展将有助于提升电网稳定性与灵活性。美国进一步推动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和/或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相结合。澳大利亚的家庭将屋顶光伏系统与储能设施配套,以对冲电力上网互联成本上升和光伏电力出口价格走低。更多的国家将使用分布式光伏和储能设施为弱势社区提供电力服务。

    中国电力需求激增,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紧张。2021年,中国经济增幅超过8%,推动电力需求飙升:中国电力消费增长10%,这是有史以来主要经济体电力行业的最高年增速。中国风电和光伏市场投资激增,加上国内拥有全球50%以上的风机制造产能和70%以上的光伏面板制造产能,这将使得本已紧张的全球可再生能源供应链挑战更为加剧。

    承诺减排的经济体将鼓励金属本地生产。已承诺加速实现脱碳进程的各个主要经济体或将效仿中国,开始支持本国内的金属供应增长,尤其是支持对于能源转型重要的金属原材料的发展。在对应的政策引导下,诸多投资者、金融企业和矿商将倾向于优先满足应对气候承诺的金属需求增长。

    石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预计2022年石油需求将强劲增长。全球石油消费水平将继续恢复,或将于2022年下半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预计2022年全球石油供应将额外新增超过400万桶/日,与需求预期的增幅持平。整体而言,预计2022年石油市场供需将更加平衡,对潜在供应短缺的担忧也将有所缓解。预计第一季度全球盈余约为100万桶/日。

    油气巨头将于二叠纪盆地产区实现大幅量产。2022年,大型石油公司在二叠纪盆地产区将比小型竞争对手更为活跃。埃克森美孚最近重申了将于2024年底实现700万桶石油当量/日的目标,雪佛龙也将其2022年二叠纪盆地预算同比增加10亿美元。油气巨头的财务目标更高,产量预测也更高;而独立石油公司的财务目标收紧,2022年的产量也如是。提高二叠纪产区的产量符合油气巨头制定的全新低碳能源战略框架,例如埃克森美孚计划于二叠纪盆地实现2030年零碳目标。

    电动汽车将有史以来首次在全球市场占据两位数的份额。2022年,部分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将削弱:欧洲将继续削减其电动汽车“超级信贷”,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尽管如此,预计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850万辆。再加上短期内难以解决因芯片短缺问题对传统汽车销售的影响,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有望创新高。然而,电动汽车在美国这个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的份额将缓慢增至6%。

    油气公司布局氢能和碳捕获等低碳战略。2022年,油气公司对于新能源的投资力度将创新高,战略布局也将进一步扩大。欧洲油气巨头投资的重点是风电和光伏,但2022年对于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及低碳氢能的战略布局也将从计划转变为更有意义的行动。部分公司将率先调动大量资源,抢占发展先机:开发低碳项目、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以切实行动构建低碳蓝图。

    美国政府将大幅支持低碳氢能发展。在目前美国国会审阅的“重建更好法案”中,有一项针对低碳氢能生产每公斤高达3美元的信贷支持提案。若这一提案得以通过,意味着在美国部分州内,绿氢比灰氢更具竞争优势,尤其是在风电和光伏资源丰富的区域。该法案还包括增加支持蓝氢项目的第45Q条税收抵免政策。法案能否通过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如果美国想要成为氢能领域的领导者,并在其经济脱碳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政策支持的方式助力早期阶段的氢能发展,不失为正确的选择。即便“重建更好法案”现阶段未能通过,也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对低碳氢能的其他支持政策。

    中国政府调控将使得海运动力煤价格走低。在2021年下半年煤炭短缺和价格飙升后,中国打开了国内动力煤生产的闸门。至2021年年底,月产量创下历史新高,使得第四季度的产量增长10%,煤电公司的煤炭库存得到补充。伍德麦肯兹预计,政府将通过实施更严格的配额制度来削减煤炭进口。中国也将降低国内煤炭价格,逐步降低海运煤炭市场的价格。考虑到海运煤炭市占率达1/4,预计将产生重大影响。

    选编自Ed Crooks 1月4日发表在伍德麦肯兹微信公众号的研究报告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