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疫情下世界经济前景与力量格局演进
    □ 陈凤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态势不减,但世界经济复苏依然持续,全球经济虽以V型强劲反弹,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尚需时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分化,发达国家明显好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中美仍是世界经济主要引擎。公共卫生危机、世界经济衰退正演变成全球发展危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恐难按期实现,全球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全球产出增量爆发式增加 中期潜在增长率普遍下降

    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可持续,整体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尤其是全球产出年增量呈爆发式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1年全球产出总量达94.935万亿美元,年增量高达9.963万亿美元。即使华尔街金融风暴后,全球产出由2009年的60.6637万亿美元增到2010年的66.3649万亿美元,增量为5.7万亿美元。而今天,全球经历的是因卫生危机引发的“休克式”衰退,世界经济自然会呈“报复性”反弹。“居家令”让全球商业活动处于“休克”状态,2020年世界经济断崖式收缩3.4%。故此,本轮全球经济衰退与复苏状态均与众不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缩与扩张。因美联储及时采取无限量宽的货币政策,以及主要国家出台大规模财政政策,使世界经济成功阻断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世界经济V型反弹的重要因素。然而,全球经济的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将放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更明显。据经合组织(OECD)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由2021年的5.6%放缓到2022年的4.5%和2023年的3.2%。这与IMF预测值不谋而合。IMF估计,2023~202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减缓为3.3%。其中,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分别放缓到1.6%和4.4%,均低于2003~2013年年均增速。其中,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放缓2.2个百分点。这种趋势或将持续一段时间,除非新的科技革命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东高西低”态势或被改写 南北贫富差距正在扩大

    全球所有地区和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虽能持续,但发展进程明显分化,发达国家明显好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全球经济衰退源自新冠肺炎疫情,疫苗获取和财政支持成为经济复苏的两大支撑因素。发达国家在疫苗接种和政策支持力度均居绝对优势,而新兴市场(中国除外)与发展中国家迄今仍难获得足够疫苗,且资金捉禁见肘。据OECD预测,2022年,二十国集团(占世界经济80%以上)经济将增长4.7%,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普遍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为4.3%,其中德、法、意将分别增长4.1%、4.2%和4.6%,而美国、日本和英国经济将分别增长3.7%、3.4%和4.7%。新兴国家经济复苏普遍趋弱,特别是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经济将分别由2021年的5%、5.2%和4.3%放缓到2022年的1.4%、1.9%和2.7%。其中,俄罗斯和南非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滑落到2023年的1.3%和1.6%;中国和印度增速也由2021年的8.1%和9.4%减缓到2022年的5.1%和8.1%,而印度经济增长2023年将放缓到5.5%。其他新兴国家,如阿根廷、墨西哥和土耳其,2022年和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分别减缓到2.5%和2.3%、3.3%和2.5%、3.3%和3.9%。这种“西高东低”复苏态势是以往经济复苏进程中不曾发生的。

    另外,据IMF预测,发达国家经济将于2022年恢复到疫情前趋势水平,2024年将超过疫情前趋势水平0.9%。但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遭受产出持续损失,即使到2024年其经济总量仍将比疫情前预测值低5.5%。这将造成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出现严重倒退,全球南北贫富差距正在扩大。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南北巨大的“疫苗鸿沟”和财政支持力度。IMF数据显示,发达国家超过60%的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种,而低收入国家仍有约90%的人口未接种疫苗。此外,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出缺口仍很大,外部融资环境收紧,通胀压力飚升,政府过快取消政策支持,将导致更糟糕的结果发生。IMF悲观预测,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持久,未来5年全球GDP将比当前预测累计收缩5.3万亿美元。

    尾部风险风暴正在掀起 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随着美联储缩减债务和开启升息进程,可怕的尾部风险将伴随糟糕的债务危机步步逼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上升迫使各国央行着手升息,高负债企业将陷入债务深渊而破产;美联储加快缩表进程,正在推高美元汇率,加速资本撤离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对外支付失衡与高债务国不可避免将陷入偿债危机。事实上,尾部风险已经到来,一些新兴国家央行已匆忙加息,以遏制本币贬值和通胀飚升,其融资条件恶化,借贷成本上升。未来一两年内,美联储的加息进程或将加快,使全球融资环境日益收紧,必将对债台高筑和金融脆弱的国家产生很大冲击。今天,土耳其已经陷入经济金融危机,阿根廷早在债务危机中挣扎;一些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南非、俄罗斯等再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居民人均收入大幅下挫,持续发展明显受阻。为应对本币贬值、通货膨胀、资本外流,这些国家无奈逆向加息,增加利息兑付负担,反向触发更多资本撤离。实际上,全球资本早已开始加速撤离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除外)。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2021年10月,流入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的资金已从2020年11月创纪录的1074亿美元大幅降至249亿美元,且主要流入中国(占54.6%)。

    IMF认为,当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收紧时,对新兴市场产生不利的溢出效应,特别是负债高、融资需求大的经济体影响十分严重。2022年,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是一个严峻考验。尾部风险正在加速酝酿,国际发展空间日益收窄,各国本币会持续贬值,资本会加速流出,经济持续复苏非常困难。

    大衰退加剧全球贫困化 国际社会面临发展危机

    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是穷人和穷国,尤其是靠国际贸易、国际旅游业、大宗商品出口、外资和外劳的低收入国家,数以千万计民众正陷入极端贫困。据IMF估计,全球经济衰退使2020年人均收入下降3.6%,超过90%的国家人均收入萎缩。这是自1870年以来人均收入下降国最多的,已造成1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其中56%发生在非洲。2021年,全球经济虽然恢复增长,但与疫情前相比,到2021年底全球又有6500万~75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悲观认为,疫情加剧了全球贫困和饥荒问题,导致8亿多人口营养不良。联合国悲观估计,到2030年,全球尚有1.3亿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线以下。这将对全球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的努力产生沉重打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恐难按时实现。

    问题是,大流行和大衰退加剧全球贫富差距。疫情下,因各国央行超宽松放水,股市、房地产市场异常兴旺,富人财富不减反暴增。据瑞士信贷统计,2020年全球家庭财富总额达到418.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全球成年人的人均财富近8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全球百万富翁(以美元计算)超过5600万人,比疫情前2019年增加521.1万人。全球最富10%人群的财富占比上升0.9%,全球最富1%人群的财富占比升1.1%。全球财富底层50%人群拥有财富占比不足1%,全球最富10%人群拥有财富占比达82%,其中最富有1%人群拥有近半(45%)的财富。全球贫富差距已严重激化社会矛盾,导致人际关系高度紧张。

    中美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国际力量格局失衡加剧

    全球经济分化发展加剧,国际力量格局调整,发展重心更向美中倾斜。事实上,世界经济格局严重失衡,凸显两个“金字塔”叠加效应。从国家看,全球经济呈正“金字塔”架构,但从规模看,全球经济呈倒“金字塔”架构,新冠疫情则固化上述架构,使全球治理难题增多、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这从主要大国经济规模起伏变迁可见一斑。世界上GDP规模超1万亿美元的国家共16个,包括9个发达国家(G7、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和7个新兴大国(金砖四国、韩国、墨西哥和印尼)。根据IMF数据,2021年上述16国GDP总和达到72.87万亿美元,在世界(196个经济体)经济的比重达到76.76%。如按GDP规模,这16个国家可分成四个梯队:第一梯队——GDP规模在10万亿美元以上,只有美、中两个国家;第二梯队——GDP规模在3万亿美元以上,仅日本、德国和英国3个国家;第三梯队——GDP规模在2万亿美元以上,有印度、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第四梯队——GDP规模在1万亿美元以上,有韩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和印尼。按国家看,这是典型的正“金字塔”结构。但从GDP规模看,这是一个倒“金字塔”架构,美中经济规模占16国经济总和的54.6%、世界经济的42%。关键是,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之间经济规模悬殊,未来很难有国家可跨越。从格局变迁看,在第一梯队的中国与美国经济规模差距越来越小,中国经济相当于美国经济的比重由2019年的67%上升到2021年的73.5%,到2025年中国经济将是美国的85%左右;在第二梯队,德国经济规模日益接近日本,由2019年比日本少12471亿美元降到2021年的872.94亿美元。估计用不了多久,德国或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另外,2021年的英国经济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超越印度由全球第六升至第五,从第三梯队跃升到第二梯队;在第三梯队,加拿大经济超巴西,由第十升到第九位,并从第四梯队升到第三梯队;在第四梯队,韩国经济超过俄罗斯和巴西,由第十二升到第十位,巴西则由第十位退至第十二位。另外,澳大利亚经济超过西班牙,升到第十三位。这些变迁说明,疫情对印度、巴西、俄罗斯、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中国除外)打击非常大,而对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影响可控。疫情使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愈加向中美倾斜。疫情前,两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疫情中,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由两国牵引。疫情后,中美经济前景仍将分别好于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

    迄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美两大经济体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尤其是中国,通过严控疫情、成功复工复产、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深化改革放开等,在世界经济地位和影响提升。事实上,新冠疫情是中国新时期伟大复兴的又一次战略机遇期。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2.3%,是全球主要大国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比重由2019年的16.4%升至17.5%。据IMF估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GDP规模达到16.8629万亿美元,增量达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比重增到17.8%。IMF预测,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到5.8%,GDP规模增至18.463万亿美元,增量达1.6万亿美元,超过西班牙(全球第十三位)经济的总量。IMF估计,到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欧盟27国(18.3537万亿美元)总和,成为名副其实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综上所述,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全球力量格局变迁等均发生着空前变化。中美两国经济逆势发展,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疫情前(2019年)的40.85%升到2021年的42.1%,全球发展愈加需要两国经济引领,也使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