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想起当年割麦时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0世纪60年代,我跟县委的刘书记下乡蹲点,到了“五月人倍忙”的时节,我们就和社员们一起,挥镰割麦子。

    那时候,我人高马大、年轻力壮,队长分配我和小英姑娘割“一道腰”。小英在前边割麦、“打腰”,我在后边揽堆、捆麦。

    “打腰”,就是准备捆麦子的“腰”:割一小把麦子,把麦穗收拾齐整,然后拧成绳状,放在地上;待一大捆麦子割好了,把割好的麦子放在打好的“腰”上,然后捆好。

    我起初信心满满,心想:“我捆得肯定比她割得快。一个堂堂男子汉,还能不如小姑娘?”可是,我真没想到,小英手脚那么麻利。她揽麦在手,镰刀即下,不一会儿就把我甩在后边。我奋起直追,却越追越远。小英见状,便停下来帮我把两垄麦子揽成堆。待我赶上时,她朝我微微一笑,又埋头割麦。

    正如白居易写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那样,在烈日炙烤下的麦田里,大家汗如雨下。忽然一股微风拂过,只听小英喊道:“好凉快啊!”她抹了抹汗,不抬头,也不直腰,大声问我:“你行不?”我强撑着回答:“放心,没问题!”

    “麦熟一晌,颗粒归仓”,这是农民的口头禅。如果不抓紧时间抢收,麦子成熟过劲了,麦粒掉地上,岂不可惜!更何况还要时刻防备暴风雨来袭。

    就这样,一连两年的麦熟季节,我都和小英一道割麦。在她的帮助下,我学会了不少割麦技巧,还学会了“攥把打腰”:在割满一把麦秆时,就把备好的两绺麦秆一扭一转,挽成“腰”,又快又省力。

    待到家里分了责任田后,每到麦收时,我就请假回家割麦子。当时,天才蒙蒙亮,我和妻子来到责任田,利用当年小英教的割麦技巧,我用左手把半人高的麦子一揽,右手一镰下去,一把小麦就离了地,再一揽、一镰,又一揽、一镰,攥够一把了,就顺势把两绺小麦挽成“腰”,放到脚边,随后再割几把,就由妻子捆成“麦个子”。当时,我身体强壮,手法熟练,也不觉得费力气;妻子虽然没有大力气,可是心灵手巧,始终跟我并肩作战。那时候,农民讲究在天亮前割完麦,这样方便打麦、晒麦、收麦,颗粒归仓。当然,也是因为清晨凉快、好干活。

    太阳出来了,我的衣服早被汗水打湿了,便直起腰解开上衣,妻子也掏出手巾擦汗。此时此景,我深切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含义。这时,只听地头上传来熟悉的喊声:“开饭了!”原来是家里人挑担挎篮,送饭来了。这和白居易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何其相似啊。

    如今,弯腰割麦子、收麦子、捆麦子的重体力活早已由收割机代替了,收打一条龙,方便、快捷,农民轻松了许多。科技发展带来生产工具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大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 李增录(华北油田)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