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溯源 |
|  |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都在农历三月(公历在每年4月5日前后),故又称“三月节”。历史上,讲到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据考证,清明源于“清明风”。早在春秋时《国语》中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至汉时,刘安在《淮南子》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一说,《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即是说,这时严冬已过,大地回春,草木新绿,阳气上升,因此便称作“清明”。清明,原为天清地明之意。传说大禹治水后,当时人们就曾用“清明”一词庆祝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为此,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气候,又扬政绩。王德盛/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