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遇到诗 |
|  |
|
在中华古代传统中,清明节不仅是祭奠追思先人的节日,而且是踏青嬉戏的时节。丰富的民俗活动催发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情雅兴,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在古代,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的合并,扫墓祭奠、慎终追远是重要内容。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描绘了一幅令人伤悲的祭扫图画:“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在凄风苦雨中,思及故人,不由得肝肠寸断,洒泪号啕。唐代张籍的《北邙行》记载了烧纸钱祭拜亡灵的习俗:“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告诉人们人终有一死,有生之年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寸时光。
清明,本易使人产生悲凄之感,再遭逢人生坎坷,伤感之人最易触景生情,更会惹起千愁万绪。宋代苏轼在《寒食雨·春江欲入户》中写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诗人遭遇谪贬之时遇到清明,又增添了壮志难酬的感伤。
明代高启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中写道:“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身逢兵荒马乱之时遇到清明,又增添了诗人颠沛流离的悲凉。唐代杜牧在《清明》中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漂泊疲惫的旅途中遇到清明,更增添了诗人羁旅的惆怅。
清明时节草绿花红、春光明媚,还是踏青郊游、插柳、蹴鞠、荡秋千的好时机。唐代杜甫的《清明》诗记述了长沙清明游春的场景:“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唐代孟浩然在《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中有感:“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感叹花的飘零,更慨叹春光易逝。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言:“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提醒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是很短暂的,要抓紧时间好好享受快乐,才不算虚度时光。
宋雪梅/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