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悠悠话清明 |
|  |
|
清明节始于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此时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后来,因清明与寒食之日接近(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所以寒食就与清明合二为一;清明不动烟火、只吃凉食也成了重要习俗。
关于寒食,传说是在春秋时,晋献公太子申生被害,其弟重耳避祸流亡,受尽屈辱。一日重耳饿极,大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晋文公),对同甘共苦的臣子封赏,却忘了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不求利禄,已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想起他后,亲自去请,派人搜索却找不到人。为了逼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令人放火,孰料介子推母子抱着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安葬遗体时,发现一片衣襟题有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读后,晋文公后悔不已。后来,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改绵山为“介山”,把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晓谕每年这天禁烟火、吃寒食。并伐柳木做木屐,叹道:“悲哉足下!”表达亲切称呼的“足下”即来源于此。寒食、清明也成了百姓祭祖扫墓的庄重节日。
追根溯源,祭祖扫墓,早在西周时就被重视。早在战国时代的《孟子·齐人》中就被提及,一名齐国人常到东郭墓地乞食扫墓人的祭品,可见此时扫墓之风盛行。
及至汉代,祭祖扫墓习俗已在民间流行。据《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到了清明节也要“还归东海扫墓地”。有文载:“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到了唐代,唐玄宗下诏,定清明扫墓为“五礼”之一。得到了朝廷认可,墓祭之风大盛,使清明扫墓成为重要风俗。柳宗元在《与许京兆书》中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白居易也有《寒食野望吟》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还有杜牧那首著名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这些诗作中,足见当时清明扫墓之盛。
宋代承袭唐俗,使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更加普及。这从宋代诗人高菊卿的《清明》一诗描写中就可见一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一千多年前的人们,清明祭扫竟是这般阵仗。
之后的元、明、清三代,清明祭祖扫墓习俗依然长盛不衰。仅从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描述中就可以看出:“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就是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一直在延续。
李增录/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