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科举“录取通知书”小考 |
|  |
|
自古至今,金榜题名都是人生一大喜事。如今的高考有录取通知书来证明学生被高校录取,由专门的快递派送到学生手中。而在古代,科技、交通等虽然远不如现在发达,但科举及第的人也能收到“录取通知书”。
古代,在不同的朝代,送到登科及第的考生手中的“录取通知书”,有着截然不同的称呼。在唐代,为激励学子发奋读书、扩大科举的影响力,官府放榜以后会制作一份非常精美的“泥金帖子”,用于考生登科报喜。
据史料记载,“泥金”是用专门的金属制粉制成的专用金色涂料,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五代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泥金帖子”条目称:“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寝削此仪也。”宋代杨万里的《送族弟子西赴省》诗中曰:“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也提到了“泥金帖子”。
“泥金帖子”制作好以后,主考官需要在帖子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再由专门的人送到考生家中报喜。由于“泥金帖子”是附于家书中寄出,而非通过官方渠道递送,故被认为不是正式的“录取通知书”。
至唐中后期,用来登科报喜的“录取通知书”变成了“金花帖子”,被视为正式版的“录取通知书”。到了宋代,这种“金花帖子”仍在沿用,其制作方法更为复杂。帖子以素绫为轴,在素绫上贴一朵金花;考生的名字以及名次都要用洒金粉的“黄花笺”书写;帖子的大小尺寸也有具体规定,必须是“阔三寸,长四寸许”。从这些方面足以看出这种“录取通知书”的珍贵。
“金花帖子”上面书写的内容极为讲究。据南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科举恩数》“金花帖子”条目中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记与今正同。”也就是说,“金花帖子”上面不仅要登记学子考取的功名、生辰八字,还要记载他们的主考官为何人、主考官的头衔和详细资料。在古人看来,家中有人考取功名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事,考中学子的祖宗三代都跟着沾光。因此,在这份“录取通知书”上就会看见学子的祖父名字、父亲名字乃至曾祖父的名字。
古代人家将这种帖子视为特别的荣誉。这不仅意味着考生收到了朝廷的“录取通知书”,更代表了考生成为天子门生的巨大荣耀。平民小户人家会将帖子好好珍藏起来;一些大户人家还会将帖子送到本族祠堂里,供族人观赏,以此来展示本族子弟才华过人、官运亨通。
到了明代,原先唐宋年间的帖子被捷报所取代。这种“录取通知书”也是现如今古装剧中最常见的一种,而且不只是中了进士才有捷报,凡是通过会试者,郡县都会给考生家中送捷报。捷报所书写的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只写考生的姓名、所中的名次、家乡、籍贯,还有祖上三代的姓名。
当然,捷报和“金花帖子”一样,有着光耀门庭的作用。捷报的形状规模与当今的奖状差不多,家里人会将这份捷报贴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让来访的客人一眼就能看到这份荣耀。清代沿用了明代的捷报。
由此可见,古代科举的“录取通知书”,其功能、作用与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是有几分相似的。这些“登科报喜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古人求学入仕的积极性。段恒正/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