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能源变革”国际高端论坛在京召开

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共谋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大计

李仲平致辞 戴厚良主旨演讲

8月19日,“绿色低碳·能源变革”国际高端论坛在京召开。论坛邀请了能源化工领域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学者、能源公司和行业协会专家,围绕全球及我国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分析机遇挑战,谋划战略布局,探索发展路径,提出政策建议,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加快建设能源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李仲平为论坛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集团公司董事长戴厚良主持主论坛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

会上,戴厚良作题为《绿色低碳背景下的中国能源安全与发展战略》主旨演讲。国际知名能源学者、标普全球副董事长丹尼尔·耶金作题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问题与创新发展》主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孙龙德等作大会报告,围绕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能源安全、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产业升级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战略及路径建言献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焦方正主持大会报告环节。【详细】

在变革中重塑能源

——“绿色低碳·能源变革”国际高端论坛观察

中国石油报社·综述
  • 坚定变革方向
    推动绿色转型驶入“快车道”
  • 探寻变革路径
    迈出“向未来”的坚实步伐
  • 把握“变”中之“辩”
    厘清转型中的“三类关系”

8月19日,北京,中国石油科技交流中心。一场汇聚了能源化工领域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学者、能源公司和行业协会专家的高水平“学术盛宴”——“绿色低碳·能源变革”国际高端论坛在此召开,探讨能源转型,透析机遇挑战,共谋行业转型发展大计。

聚焦绿色低碳,共谋能源变革。论坛内外,一个共识愈加凝聚:能源行业将迎来一个前景美好的绿色未来,但过程的艰难曲折或许超出想象。绿色转型大势之下,能源行业将怎么变?如何变?又该如何看待和把握“变”中之“辩”?本次论坛为推动整个行业稳妥有序转型,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参考样本。让我们透过会场上碰撞的智慧、擘画的蓝图,窥探未来能源一角,以及转型之路上的“风景”与“风暴”。【详细】

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
谱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篇章

中国石油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在实施“七大工程”中发挥示范作用,在新时代保障能源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谱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篇章。一是着力增强油气供给,勇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二是着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努力成为世界一流高品质化工材料供应商。三是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勇当能源与化工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四是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勇当推动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的“主力军”。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问题与创新发展

国际知名能源学者、标普全球(S&P Global) 副董事长 丹尼尔·耶金

油气行业在能源转型进程中具有双重角色和双重使命

丹尼尔·耶金博士表示,能源转型比人们想象的更复杂且更具挑战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增加全球能源危机、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风险。油气行业在能源转型进程中具有双重角色和双重使命,既是维持世界经济运转的推动者,又是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特别是天然气,为全球降低碳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石油和天然气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油气行业应运用其强大的运营能力、资本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全球能源转型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立后破,通过八大抓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杜祥琬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需先立后破,实施节约提效、能源安全、非化石能源替代、资源循环利用、再电气化、固碳、数字化、国际合作等八大战略,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进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攻关、提高交通领域电气化、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制定碳移除行动方案、完善碳交易制度等八大抓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新型电力系统演变趋势与技术发展展望

舒印彪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提高新能源发电占比

舒印彪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将成为零碳电力系统,是支撑全社会高度电气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平台。要着力研究中长期用电需求、新能源资源和出力特性、优化新能源和各类电源结构以及开展安全性、经济性评估,逐步提高新能源发电占比,丰富形态与功能,实现电力系统高度智慧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方面需要从基本原理、控制理论、分析方法上开展整体研究,深化对新型电力系统随机规划、安全稳定分析、协同控制等理论方法的认知;另一方面推进清洁发电技术、先进电网技术、用户侧响应技术、储能技术、电能替代技术、电动汽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氢能及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等9项关键技术突破。

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

陈建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秘书长

实施绿色分子制造战略,推动石化绿色转型升级

陈建峰围绕“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作大会报告,介绍了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现状与挑战,科技创新推动石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实施石化工业绿色分子制造战略等内容。他指出,要加大能效提升,推进生产过程减碳;大力调整用能结构,推进产业源头减碳;加大产品循环利用,推进市场消费减碳;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产业末端减碳;推进煤化工与关联产业融合多联产发展,降低碳排放。 实施石化工业绿色分子制造战略,在化工领域开展未来制造模式变革,多学科交叉融合,合力打造绿色分子制造产业。从理论计算与 AI+ 化学化工方法、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研发高效环境友好催化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制造、数字赋能技术升级产业5个方向发力,明确绿色分子制造科技优先发展方向。

关于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吴吟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要坚持系统逻辑思维

吴吟指出,节能减污降碳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能源转型质量,在能源可靠性、生态性和经济性之中寻求“能源不可能三角”的最优解。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融合发展路径要以碳的控制和利用为基本指导,从“少用碳、少排碳、利用碳、不排碳和碳循环”五条路径,实现融合发展。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发展方法是要坚持系统逻辑思维,从战略和理念上做到先破后立,从战术和行动上做到先立后破;要科学细化顶层设计,寻求安全、生态、经济最优解;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新能源健康发展。

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科技创新

孙龙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油气安全依旧是能源安全的核心,亟需加快核心技术创新

孙龙德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油气安全依旧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双碳目标下,油气绿色低碳生产与油气稳定供应保障压力增大,亟需围绕加快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新一代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四大领域,加快推进智慧油气田技术、超级盆地多资源多能源绿色协同、新一代工程技术与装备、油气区二氧化碳捕集地质利用与埋存等核心技术创新。未来油气行业肩负能源安全保障、稳油增气和绿色低碳三大使命,并且基于油气的能源和材料双重属性,特殊作用仍不可替代。

“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科技创新”分论坛

数字化和低碳技术赋能油气行业绿色发展

在“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科技创新”专题分论坛上,专家们围绕数字化转型、CCUS等低碳技术、天然气等话题建言献策。

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趋势与前景预判

刘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天然气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

数字化将成为油气企业高效运营管理破局利器

数字化、智能化是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型技术,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内油气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经历了单机应用、分散建设、集中建设、集成应用等阶段,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油气田建设目标。

围绕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由于油气田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受地域影响大,客观条件和资源能力对数字化转型带来一定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将为企业高效运营管理提供破局利器。我国油气行业将对标国外大型能源企业,与IT公司强强联手,加快布局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油气行业进行赋能,助力油气领域全产业链升级。

天然气在我国能源转型中的地位与发展展望

黄维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期伙伴

世界能源消费正在进入第三次转型期,向多元、绿色、可持续的低碳能源体系转变,天然气是各国能源低碳化转型的现实选择,预计2035年前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仍保持20%以上。在天然气使用端,能源需求“冬夏两峰”季节性特征有扩大趋势,天然气大量用于采暖和调峰发电,在能源系统季节性调峰中将承担更重要作用。

碳中和背景下,通过在陆上常规气、海上油气、致密气、页岩气等四大领域发力,完善多元通道天然气进口体系建设,天然气在“碳中和”背景下能够充分发挥季节性调峰作用,在未来我国能源系统将发挥“稳定器”和“调节器”作用,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期伙伴。

全球碳产业现状、技术进展与启示

杰拉德·丹尼尔斯(Jarad Daniels)全球碳捕集封存研究院首席执行官

四大因素驱动CCUS规模化应用

全球每年CCS产能在4000万吨左右,截至本世纪中叶,产能需要达到76亿吨,才能实现1.5度的温控目标,或者说实现人类命运体的共同目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分析,在2050年前实现76亿吨二氧化碳的捕集需要多管齐下,其中24亿吨需要通过生物质能的负碳技术(BECCS)和空气直接捕集(DAC)实现。同时,CCUS对全球工业和石油行业也越发关键,如,2050年前电力行业需要贡献近20%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因此,CCS在全球各行业都有广泛应用需求。

各国气候政策的提出,各大企业零碳战略的制定,全球CCS网络的强化,蓝氢能源的发展,负碳技术的商业前景,都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研发长周期高价值碳封存技术、持续开发地质封存资源、建立适宜CCUS产业特征的法律法规、形成政策和经济激励机制是CCUS产业发展的关键。

油气行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展望与技术路径

周爱国 中国石油QHSE首席专家

CCUS是实现碳中和可预见的兜底技术措施

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对节能环保产业提出了新需求,通过减少碳足迹、提供清洁可负担的能源、二氧化碳安全封存、二氧化碳化工利用、自然碳汇等途径,将建立新的碳循环发展模式。国内油气企业分别以“迈向2050碳循环经济之路”、“打造“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零碳愿景、赋能未来”为主题制定了能源转型路线图。节能环保产业应充分适应绿色转型发展趋势,通过加强检测、核算与核查体系及高效低成本减排技术开发,实现对短期内增温潜势高的甲烷的有效控制。通过基本、灵活、反应电气化,推动炼油化工行业低碳转型。通过数字化能源工厂、数字孪生岛等措施,推动能源系统优化、碳资产流管控、生产流程重塑,为油气行业温室气体控排提供可承受的技术经济方案。CCUS是实现“碳中和”可预见的兜底技术措施,通过充分推动产业促进中心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建立跨行业联合的CCUS开发模式,可形成油气行业战略接替性节能环保产业。

绿色低碳背景下我国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机制与政策建议

杨雷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低碳技术将取代资源成为能源的基石

碳中和是一场改变贸易规则重塑投资格局的国际竞争、升级发展模式开展技术创新的产业竞赛,和重塑地缘政治关系与话语权的大国博弈。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是构建新型能源系统的保障和基础,低碳技术则取代资源成为能源的基石。

绿色低碳背景下,我国油气行业要主动作为,做好在天然气高效开发、节能增效、源网荷储一体化切入能源服务、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短期与长期战略的衔接谋划,在市场化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在战略性新方向上加大技术投入,创新商业模式,走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能源发展之路。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科技创新”分论坛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关键在于技术突破

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科技创新”专题分论坛上,专家们围绕氢能、储能、绿色化学和智慧能源系统等话题深入研讨,分享观点。

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

彭苏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人类的能源利用一直朝着低碳方向发展,氢能作为一种绿色、高效、应用范围广泛的二次能源,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它凭借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成为我国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能源消费的四个大类(工业、交通、建筑和电力),氢能有不同的应用技术,潜力巨大。未来10至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从战略、政策、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谋划,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实现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高质量发展。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韩布兴 中国科学院院士

绿色化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碳中和涉及多学科领域,最核心的科学问题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因此,化学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绿色化学基本原理,研究和优化碳资源加工、能源利用、碳固定、碳循环整个过程中碳化学键的演变和相关过程,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绿色化学与技术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但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正处在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唯有坚持创新,才能引领化学化工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双碳目标下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前景与技术创新

李美成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院长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智慧能源系统有效降低碳排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当前新能源发电面临如何实现高效消纳、如何保证安全平稳运行的挑战,也存在新能源发电资源不均、新能源发电建设不均等问题,需要科技创新引领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未来,需要整合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储能等多种新能源技术,引入人工智能算法与区块链技术,融合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努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智慧能源系统,有效降低能源系统碳排放量。深耕新能源技术创新,打造新型大科学装置,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助力实现碳中和宏伟蓝图。

双碳目标下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成会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储能是石油产业转型的目标之一,可与油气融合发展

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清洁煤油气的高效利用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的蓬勃发展,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而分布式系统带来的随机性和高负荷等问题需要分布式储能技术来解决。储能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的关键技术。

储能是石油产业转型的目标之一,可以与油气融合发展,且应用场景广泛。结合油田蕴藏的地热资源,储能技术可配套地热发电,实现地热电站的调峰调频;油区矿区积极开展风光资源有效利用,配合储能装置可以实现就地消纳;储能技术还可以有效配套替代传统石油工程用能,实现节能减排。

数字技术助力智慧能源发展

王丹 华为数字能源高级专家

未来新型储能从电池集成走向智能组串式架构,构建高效安全储能系统

未来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高比例分布式能源,将给电网带来新挑战,面对新型电力系统挑战,需从发—输—配—用全系统全方位应对。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组串式技术不断迭代让多样化能源供给变得可视、可管、可控,新型储能将从电池集成走向智能组串式架构,从而构建高效安全储能系统。

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高效协同,构建综合智慧能源系统,从而实现能源调度、能效管理、容量管理、设备管理、综合应用等。

数字能源的发展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将推动能源革命,助力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科技创新”分论坛

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助推石化行业迈向绿色低碳未来

在“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科技创新”专题分论坛上,专家们围绕石化行业数字化、低碳制造、电气化、低碳发展路径等话题阐述见解。

未来的高分子材料低碳发展途径

王玉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高分子材料减少碳排放

随着高分子材料产量的不断增大和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替代,高分子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王院士提出高分子材料绿色低碳发展的3条路径:1) 加强现有高分子材料生产过程的绿色、低碳化,发展其废弃后的循环与升级回收新技术;2) 新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除了考虑其使用性能外,还应该考虑其可循环、易回收性。3) 发展以可再生的低碳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的低成本生物基高分子材料。

针对我国石化工业面临生产效率低、能耗物耗高、安全环保问题突出等短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提出,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石化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是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虚实融合的智能调控技术是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通过对供应链生产链价值链协同智能决策、制造过程实时自主智能调控、安全环保运维智慧管控等,实现石化工业制造过程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产绿色低碳、产品高值高端、价值链最大化。

数实融合助力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

钱 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

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石化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我国石化工业大而不强,面临着生产效率低、能耗物耗高、安环问题突出、高端产品不足等短板,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石化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是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虚实融合的智能调控技术是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通过对供应链生产链价值链协同智能决策、制造过程实时自主智能调控、安全环保运维智慧管控等,实现石化工业制造过程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产绿色低碳、产品高值高端、价值链最大化,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推动石化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抢占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赛道的制高点。

若干基础化学品低碳制造技术及展望

任其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技术助力基础化学品制造节能减排

乙炔是化学工业重要基础原料,传统电石法乙炔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基本被淘汰,在国内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热等离子体等基于交叉学科引领的过程强化技术在废弃物治理、节能减排、资源的清洁转化、材料和原料的高效制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一些传统高耗能的分离过程,向吸附分离转型大有可为,建立处理量大、选择性高、传质快的新型工业分离方法,重点在于吸附材料设计合成,工业化过程中考虑吸附剂成型、基础数据收集以及吸附工艺的整体匹配。

双碳背景下的石化行业挑战机遇与科技创新展望

谢在库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技创新将支撑引领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双碳”背景下石化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油品需求结构调整变化、石化过程低碳化与电气化、多能互补与流程再造、石化产品高端化发展等。科技创新将为“双碳”目标下的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发挥支撑引领作用。石化行业重要科技发展方向包括:发展分子炼油,突破重油加工、油转化、炼油产品高值化技术;开发绿色低碳化工,突破新反应新过程;发展高端化工材料,聚焦合成材料高性能化、高值化、可降解属性;发展节能新技术,突破节能降耗分离材料与工艺;发展循环化工,突破塑料循环利用、源头设计;开发二氧化碳技术,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开发绿氢、生物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推动绿氢炼化发展;发展人工智能,助力炼油和化工实现智能制造等。

石化工业过程电气化,引领低碳未来

Andrew Howell 英国KBC公司科技执行副总裁

电气化和CCS可在减少石化产品排放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石化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其脱碳路径比其他部门更复杂,石化企业必须迅速行动并尽快为“净零”项目提供资金,否则就有可能被排除在关键技术之外。今天的投资将是管理长期成本和在2035年后支付股息的关键。到2050年,“净零”石化行业需要7590亿美元投资。电气化和碳捕集与储存可在减少石化产品排放方面发挥核心作用,石化工业过程电气化将引领低碳未来。

中国石油炼油化工业务绿色低碳发展创新与实践

杨卫胜 中国石油集团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

六大路径助推中国石油炼化业务低碳发展

中国石油提出“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 坚持“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终端能源再电气化”原则,实施“减碳、用碳、替碳、埋碳”四举措,力争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科技创新是石化低碳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中国石油炼化业务低碳发展主要通过6条路径来实现:强化过程节能与提高能效;加快用能清洁替代;推进原料低碳化;发展低碳/负碳/颠覆性技术;削减低效高排产能,发展高性能材料;重视碳汇、碳资产、碳交易。

记者 | 李小松 董宣 王玥 高屾 金文琦 余果林  图片 | 张旭 常正乐 会务组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京ICP经营许可证010289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专题策划:陈娜 专题设计:杨娜